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科室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让人又爱又恨的生鱼片

发布日期:2021-06-11    作者:李艳红     来源:     点击:

古诗有云“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又有云“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此言皆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意指鱼肉如何鲜美无比。只是这美食再好,倘若不注意食品安全卫生,就要病从口入了。前不久我们医院呼吸科就来了一例爱吃美食,病从口入的患者。2021年1月29日,普通的一天,检验科临检室的老师们正如往常一样进行着各项有条不紊的检验工作,突然,科室新购置不久的沃文特FA-280粪便分析仪出现红色警示,提示粪便标本里有虫卵,而且是内陆病例较少的肝吸虫卵。究竟是李逵还是李鬼呢,让我们检验科老师的火眼金睛来解开这个答案吧。

案例经过

患者谭先生,中年男性,59岁,因白天,夜间都出现发热,寒战,头痛,遂在卫生院就诊,予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抗感染、补液、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治疗后三天未见好转,便来我院呼吸科治疗。自起病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还可,小便正常,大便稀,不成形,体重较前无明显改变。这是病人才入院的生化常规结果及影像诊断报告:

生化结果中可见丙氨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增高,乳酸脱氢酶增高,胆固醇下降,肌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增高,有肝功能受损的迹象,CT检查提示未见肝脏肿大,可见胆囊结石。查阅病史发现,该患者入住呼吸科,主要是有头痛发热的上呼吸道症状,但这些情况一般不会导致肝功能受损。那么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他原发病或是一过性增高?但该患者肝炎病毒检测为阴性结果。随着粪便标本的上机检测,真相似乎要浮出水面了。仪器提示粪便中有肝吸虫虫卵,见下图:

仪器上见到提示后,我们查看了该患者粪便常规和血常规结果,结果见下图:

粪便常规结果可见此标本外观呈褐色软便性状,镜检未见红、白细胞,潜血(—),血常规并无寄生虫感染常见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有没有可能是其它类似形态的东西呢?因为粪便中与肝吸虫形态类似的物质有不少,如花粉、灵芝孢子等。为了弄清楚真相,我们赶紧制作了多张手工涂片进行显微镜镜检,通过显微镜低倍镜、高倍镜的地毯式搜索,我们看到了如下图片:

这是很明显的肝吸虫虫卵,有着肝吸虫虫卵的典型形态特点:虫卵形似葵花籽,黄褐色,体积较小,大小约为29*17μm;卵的一端较宽为钝圆形,并有一疣状突起,另一端较窄可见明显卵盖,卵盖周围增厚形成肩峰;卵壳较厚,卵内含有一个成熟的毛蚴。这份标本中我们找到了若干虫卵,但为了慎重起见,我们仍然嘱咐患者第二天重留粪便标本复查。第二天在患者重新送来的大便标本中,同样检出肝吸虫虫卵。谜底揭晓了,原来是肝吸虫病导致其腹泻,肝功能出现异常。查阅病患者病史后发现,该患者虽是本地人,但曾在广东工作10余年,有经常食用生鱼习惯,难怪抗感染治疗并未治愈所有临床症状。找到病因后,医生给予口服阿苯达唑驱虫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其他原发病,避免使用肝损药物。几日后病人复查肝功能,转氨酶下降,肝吸虫虫卵检测呈阴性,其他临床症状好转,病人带药出院,定期复查检查驱虫治疗效果,这是数日后患者大便常规复查结果:

案例分析

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我国大部分省市和自治区都有本病流行,以广东、广西多见,其次为吉林、海南、四川、江苏等,平均感染率最高的为广东省,和当地喜食“鱼生”“鱼片粥”的习惯有关[1,2]。其相关临床症状主要有精神不振、上腹隐痛、腹泻、肝肿大等。华支睾吸虫与胆结石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关系,因为虫卵、死亡的虫体、脱落的胆管上皮细胞都可诱发结石形成[3,4]。本例患者有长期广东生活史,感染肝吸虫时间应该不短,所以才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腹泻,肝功能受损,胆囊结石形成。幸亏在我院及时诊断治疗,才未造成更严重的肝硬化,肝癌等后果[2]

案例讨论

由于肝吸虫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漏诊误诊率很高,像本例患者的入院诊断,也并未包括肝吸虫病,入院治疗最初入住的是呼吸科。后来通过我科粪便常规检测发现虫卵才确定肝吸虫的感染。肝吸虫病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肝吸虫抗体,肝胆脾胰彩超,CT影像学结果等来综合分析,最好是找到虫卵才能确诊。但由于肝吸虫虫卵一次粪便检出率较低,遇到经验不丰富的检验人员,很可能出现漏检现象[3]。像本例患者,虽然有肝吸虫感染,但血常规的嗜酸粒细胞并未增高,肝脏影像学检查并无明显异常。要是不做粪便常规检测,不一定能诊断出肝吸虫病。所以平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能对任何一份粪便标本掉以轻心,尽量多制作一些手工涂片,在显微镜下查看更多视野,结合水洗倒置沉淀法,改良加藤法,醛醚离心沉淀法,汞碘醛离心沉淀法等技术尽可能提高虫卵阳性率。通过仪器筛查+人工镜检的组合拳来提高各种寄生虫病检出率。近年来,随着酶、放射性核素、生物素、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应用,肝吸虫病的检测方法已更加全面。通过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的结合使用,可更好的提高粪便标本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心得体会

古人云“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就是说凡是出现的临床症状,总要找到其根本原因加以治疗,才能药到病除,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检验工作者,在面对复杂可疑的临床表现时,我们要以精湛的传统检验方法结合其他新技术,来积极辅助临床找出疾病本因,更好的解决患者的烦恼。

参考文献

[1]操治国.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J].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008):1455-1457.

[2]何国宽. 广州市荔湾区部分职业人群肝吸虫感染状况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6):1523-1524.

[3]邵佳琳, 孙海军, 鲁柏涛,等. 35例肝吸虫病诊治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 2016, 45(4):72-76.

[4]黄春元, 许朝璇, 罗帝林,等. 肝吸虫病的CT表现[J].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29):20-22.

专家点评

曾国强——主任技师,湘潭中心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会员,擅长血液形态学、临检形态学、寄生虫学、凝血功能等检验工作。

检验是临床工作的哨兵,尤其是形态学检验,在疾病诊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介绍了一例肝吸虫病患者从入院到诊断的过程,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临床可操作性强。肝吸虫病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漏诊,误诊,通过传统形态学检验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相关检验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现在各项检验新技术在蓬勃发展,传统形态学检验也不能丢。通过传统检验方法和现代检验新技术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有害生物因子对检验人员和环境的损害。